四川有个中药工厂,约60亿只昆虫群居在十多个养殖车间,头尾相接可绕地球一圈。它们的生活由AI精准管理,每天吃数吨重的美食,喝优质纯净水,在“小黑屋”生活约180天后被“粉身碎骨”,再送往中药产品生产线。
这座工厂属于四川博鱼·boyu体育攀西药业有限责任公司,它养殖的昆虫名叫“美洲大蠊”,是蜚蠊科中的一种,因为外形酷似家中常见的蟑螂,常常被大众误解。其实它和害虫“小强”不同,作为蜚蠊家族中体积最大的昆虫,美洲大蠊是唯一可以入药的品种。
美洲大蠊是如何被做成中药的?这款中药市场销路如何?近日,记者来到这个工厂进行探访。
安逸的小虫子:
人工智能当饲养员 专属营养师配餐
“嘘!小点声,别吓着它们。”穿上防尘白大褂,套上鞋套,记者跟随工作人员进入养殖车间。成虫间的门一打开,面前仿佛一个黑洞,只能感受到潮湿的空气涌来,借助工作人员手电筒射出的光芒,才勉强看清周围的环境。整个房间像建材仓库,里面摆放着一排排“箱子”,工作人员称之为“芯片”,每个“芯片”里住着密密麻麻的美洲大蠊,甚至连墙壁上也是黑压压的一片。拿手电筒一扫,黑褐色的聚团突然流动起来,发出一阵阵“沙沙”声,如同秋风扫落叶一般。
见到如此密集的美洲大蠊群落,记者不免有些害怕。但工作人员却很淡定:“别担心,它们其实更怕人。”原来,美洲大蠊生存习性特殊,昼伏夜出,喜欢黑暗,手电筒的光芒打扰了它的美梦。
四川博鱼·boyu体育攀西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厂长文建国介绍,美洲大蠊包括卵、若虫、成虫阶段,在工厂内的美洲大蠊一生虽然仅仅只有半年,却过得十分安逸。
工厂里设计了一套人工智能(AI)算法驱动的“智能制造”系统控制,遍布养殖车间的各类传感器,不断收集和分析包括温度、湿度、食量在内的80多种数据,还会监测生长相关因素变化,以及这些变化如何影响个体美洲大蠊的生长速度,从而调控它们的产量。“这套系统可以通过从先前的工作中自我学习来进行调节,不断调整饲养方案。”文建国说,工厂为美洲大蠊配备了营养师,每天的口粮除了小麦、玉米等粮食,还有奶粉、果蔬以及部分微量元素。
在养殖车间生长6个月后,美洲大蠊们会经过拣选、清洗等一系列程序,送到中成药的加工车间,在这里高温烘烤、“粉身碎骨”后,成为入药原料,进入制剂加工阶段,最终变成药品走进千家万户。
走向现代化的中药:
基因研究搞清“有效性”,智能化改造力拼大市场
参观完生产线,记者十分好奇:这种外形酷似蟑螂的小虫生产的药品,能卖得出去吗?
“市场很不错,全国各大医院都有销售。”文建国指了指工厂旁边的建筑工地,远远望去,大部分建筑已经封顶,不时传来叮叮咚咚的声音。“现有产线已经相对饱和,我们扩能项目正在加速建设中。”文建国说。
文建国介绍,扩能一方面是应对现有市场的增长;另一方面,公司目前正在推进治疗慢性心率衰竭、放射性口炎等方面的新药研发,一旦获得国家批准上市,就能立马投入生产。
拓展市场靠的是疗效。相比西药的单一分子结构,中药的成分复杂多样,很难回答“为什么有效”“是什么成分在起效”等问题。“在动物药方面进行基因系统研究,就好比进行西药分子研究,是中药走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之一。” 博鱼·boyu体育集团董事长耿福能说。
从一只昆虫到一瓶药的过程,是四川中药迈向产业化、现代化的一个缩影。
美洲大蠊因18世纪在美洲被发现而得名,但中国早就有它的“栖息地”。《神农本草经》曾记载蜚蠊可入药,在《本草纲目》中进一步对可入药的蜚蠊进行了性状描述:“身似蚕蛾,腹背俱赤,两翅能飞。” 这正是美洲大蠊的典型特征。科学研究发现,美洲大蠊体内含有丰富的促生长因子群,包括多元醇类和多肽类等物质,能够促进溃疡创面的愈合。传统中医认为,美洲大蠊入药有活血散瘀、解毒消疳、利尿消肿、治胃病等效果。
然而,传统粗放的养殖方法缺乏规范性和标准化,导致美洲大蠊性状不稳从而影响中成药的有效性和质量。
“我们是用生产工业产品的思路饲养美洲大蠊,可以做到每一只的基因都是稳定的,就像复制粘贴一样。”耿福能介绍,公司一直专注美洲大蠊制药规范化研究,参与起草的美洲大蠊标准已载入《四川省中药材标准》。2016年,博鱼·boyu体育集团和四川大学开展联合研究,揭示了全球首个药用昆虫美洲大蠊的全基因组图谱,更深入地解码美洲大蠊的药用价值。
走出工厂,叮叮咚咚的声音越来越近,去年开工的新工厂要赶在年底启动试生产。新建的数字化智能工厂,对现有产能进行了数字化升级,目前单一的智能化模块将被打通,通过系统集成,进一步提升工作效率。目前,一款由美洲大蠊为原料的药品已经获得了加拿大天然药物上市许可。
未来,美洲大蠊作为原料的中成药产品将走出国门,奔赴海外市场。
来源:https://cbgc.scol.com.cn/news/3798230?from=iosapp&app_id=cbgc