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章来源:人民网 | 发布日期:2016-12-23 | 作者:myfox | 分享: |
云悠悠,水潋潋,鸟鸣婉转,走在邛海湿地的栈道上,步步皆景,芦苇随风摆,秋水共长天。西昌,因邛海而泽润秀美、风清月朗。古人曾以“月出邛池水,空明澈九霄”的佳句来赞赏邛海月,“月城”的美称已流传千年。
西昌,凉山彝族自治州的首府,古称邛都、建昌,是“南丝绸之路”、“茶马古道”上的交通重镇。清代始称西昌,意为“中国西部一个繁荣昌盛的地方”。
西昌,我国著名的卫星发射中心所在地,“嫦娥”奔月的起点,一代代航天人在这里安营扎寨,开启中华儿女飞天的梦想。
这里还是红军长征曾经走过的热土。1935年5月,红军长征过凉山,首次正式提出“长征”一词,留下“彝海结盟”的传奇佳话,为西昌刻录下红色基因。
西昌人民抓住机遇,加速发展,面貌一新。西昌2015年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跃升至全国第93位、全国州盟首府城市第2位,经济总量位居四川省县市第1位。
阳光下的邛海,波光粼粼,水天一色。(朱虹 摄)
英雄之城:新长征 新起点
“当年毛泽东就住在我家里面,我是他的‘小房东’!”84岁的边仕光老人讲起红军与自家的一段渊源时目光炯炯、声音洪亮,难掩自豪之情。1935年5月21日,正是在西昌市礼州镇田坝村的边氏宗祠,中央军委召开了著名的“礼州会议”,采取改道的正确战略布局,确定了北上抗日的行军路线。当年,中央红军在礼州镇停留了整整六天,毛泽东等领导人就居住在边家四合院。
边仕光兴致勃勃地介绍村里家中的“红军文物”:宿营时为方便群众饮水开挖的“红军井”,边家大院门口毛主席的拴马石,堂屋门框上凿出的两个枪眼,招待“牙祭”剁肉切菜的八仙桌……从老人的祖辈开始,几代人一直精心守护着红军留下的足迹。毛主席临走时在桌上留下一枚银元,被老人的爷爷贴身保存了十五年,之后被边仕光珍藏至今。红军故事在人们的传颂中历久弥新。
84岁的边仕光老人讲起红军的故事声音洪亮,难掩自豪之情。(朱虹 摄)
八十年时光,沧海桑田,长征精神已溶于这片热土,生根发芽,今天,在扶贫攻坚的新长征路上,西昌正大步向前。
“来的人多得很,等装修完来住宿的人就更多了”,站在自家正在装修扩大的农家乐门前,安哈镇长板桥村村民余彬一笔笔盘算起今年的收入,十分乐观。年少失怙,作为老大早早撑起全家重担,这位33岁的汉子忆起那段“晚上坐起来想哭”的艰难岁月感慨不已。几年的农家乐打工生活,看到安哈在“旅游扶贫”中的变化,余彬察觉到家乡脱贫发展的机遇,萌生了自己办农家乐的想法。通过四五年积累经验、计划、筹款,加上相关政策的扶持,主打餐饮住宿的“螺岭彝家”在今年5月正式营业。原来单靠务农年收入最多两三千元的家庭,今年底的收入预计已能达到八九万,余彬还打算把在外打工的弟弟喊回家,一同将农家乐做出规模、做成品牌。
打造旅游产业只是西昌精准扶贫工作中的一项。西昌市委书记李俊说,经济社会越发展,我们越不能忘记初心,忘记尚未脱贫致富的群众,打赢脱贫攻坚战,是我们责无旁贷的历史任务。“我们也有决心和信心,今年底实现三千多户全部脱贫,明年还要同步实现小康。”
近年来,结合当地实际,利用气候、土壤等自然环境优势,西昌壮大“1+X”生态产业,组织贫困户大力发展核桃、中药材等特色经果业。如四川博鱼(中国·boyu)体育官方网站集团在大凉山地区推广中药材种植,已通过9家企业提供就业岗位1900个,为667名贫困家庭群众解决了就业问题。“因地制宜进行产业扶贫,授之以渔才是根本。”博鱼(中国·boyu)体育官方网站集团董事长耿福能说,公司专门针对贫困群众学历低,开展岗前培训,帮助他们掌握工作技能。解决一个人就业,就可以帮助一家人脱贫,实现从“输血”为“造血”的扶贫目标。
一句“脱贫”承诺,灌注了众多西昌人夙兴夜寐的汗水心血。路修通了,轻钢房建起来了,猪苗、鸡苗、蔬菜苗免费发放到了贫困户手中。生活实实在在的改善离不开基层干部的努力。在民胜乡麻棚村,贫困户的大门口醒目地张贴着“帮扶联系卡”,各级帮扶责任人、联系方式一目了然。多年前因车祸落下残疾的罗瓦格,在村干部的帮扶下种核桃、搞养殖,积极计划着扩大养猪规模;即将建好的新房前,沙马合久老人提起乡干部、村支书的细致工作连连点头,朗声邀请大家来做客。
从制定发展规划,争取项目资金,到挨家挨户走访,了解贫困户的实际困难,一对一为精准扶贫出主意、想办法,基层干部们以件件实事赢得了村民点赞。
两年来,安哈镇芊旷村新修了入户路、厕所、院坝,家家用上了热水器、接通了宽带网,今年底村集体经济收入有望突破3万元,驻村第一书记沈国文特别有成就感,“看到村民收入提高了,心里舒服”,“孩子们在电视上看到爸爸的成绩也很自豪”。
航天之城:飞天梦 西昌梦
“天是罗帐地是床,安宁河畔扎营房。三块石头架口锅,野菜盐巴下干粮。”身着航天工作服、皮肤黝黑的西昌发测站地面设备站站长黄玉林告诉记者,这是老一辈航天人在这里艰苦奋斗的真实写照。
西昌城北60公里处的峡谷中,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一次又一次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。2007年10月24日,“嫦娥奔月”的传说在这里终成现实。大地轰响,群山颤动,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拖着长长的火尾,将嫦娥一号卫星成功送入太空,拉开了我国探月工程的序幕。从此,国人奔月的步伐再也没有停止,2010年10月1日、2013年12月2日,嫦娥二号卫星、嫦娥三号探测器也陆续从这里升空。
青山如黛,湛蓝的天空白云朵朵,从两山相夹的峡谷中走来,眼前突然出现一块群山合围的平地,两座巨大的发射塔直刺苍穹,天地间瞬间充满了生命的张力。这里海拔高、纬度低、年均晴好天气250余天,是建设航天发射场的理想地点。自1984年第一次发射至今,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航天发射活动已突破百次,创造了成功发射我国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等中国航天史上多个“第一”,是世界十大航天发射场之一。
被誉为“亚洲第一塔”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2 号发射塔(陈曦 摄)
]
“为了祖国的航天事业,我们好多人都没有走出这大凉山。他们在这里献了青春献终身,献了终身献儿孙。”黄玉林双目微微一凝,幽幽地向记者讲述了一位航天人的故事。姜秋江,1978年到西昌发测站地面设备站工作,负责卫星保障。1990年的某一天,因卫星厂房电动大门突发故障,影响了卫星的正常进出。姜秋江主动请缨,对大门进行紧急抢修,遗憾的是在作业时不慎从大门上摔下牺牲,后被追认为烈士。2003年,他的儿子姜于也毅然来到这里,投身父亲曾为之献出生命的航天事业,走上卫星保障的岗位!
“艰苦奋斗、求实创新、团结奉献,这就是我们的航天精神。”黄玉林以手作檐,遮住强烈的阳光,深情地望着远处熠熠生辉的发射塔说,他将和所有西昌航天人一道,全力以赴,精益求精,以首次发射的标准去执行每次任务,确保万无一失,圆满成功。
因为有了卫星发射中心,西昌又称“航天城”。漫步城区,“航天”之名随处可见,不仅有航天中学、航天宾馆、航天幼儿园,就连贯穿城市东西的主干线也叫航天大道。“航天城”不仅是这座城市的名片,是这座城市的骄傲,更是这座城市的魂。
秋日的午后,航天大道四段火把广场北侧的空地上,一群孩子正围着张金龙嬉闹跳跃,脸上堆满不可遏止的兴奋,一场模拟火箭发射即将进行。
51岁的张金龙是地道的西昌人,曾参加过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第一次发射任务的守卫工作。张金龙从小痴迷航模,现在利用业余时间开展航天科普教育,很多市民争着把孩子送来学习,但他每学期只收5人,因为怕影响科普质量。
“别地方的人不懂航天常识不奇怪,西昌是什么地方?航天城!航天城的人不懂航天知识,开什么玩笑!” 张金龙说,“我作为西昌市民,又具备一定的航空航天知识,有责任有义务进行航天科普教育,尤其是对娃娃的教育。这些娃娃将来很可能就会走上航天这条道路。”
“技术组、发射组、跟踪组、回收组,各就位——” 张金龙以总指挥的身份发号施令。随着30秒倒计时结束后的一声“点火”响起,发射组按下按钮,“嗖——”的一声,“火箭”喷出蓝色的烟雾飞向蓝天。掌声、欢呼声响起,众人随后一齐奔向回收伞降落的方向。
西昌孕育了卫星发射中心,卫星发射中心也在反哺这座城市。西昌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和体育旅游局副局长简朴告诉记者,西昌发射场是全国唯一对游客开放的发射场,外地人了解西昌,是从卫星发射中心开始的。有了卫星发射中心的带动,到西昌旅游的人数逐年大幅递增。仅2015年,该市就接待游客超过2000万人次,实现旅游收入达150亿元。
月亮之城:火把节 彝家乐
“相传每逢农历月中朗朗之夜,月光仙子们便翩翩起舞,降临人间,在邛海中尽情嬉戏……”谈起西昌的月,西昌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杨月平侃侃而谈,“古人曾以‘月出邛池水,空明澈九霄’的佳句来赞赏邛海月,由此西昌便有了‘月城’之美名。”
月亮成为西昌的名片,还与彝族文化形影不离。每年彝族火把节期间,西昌举办的“月亮女儿”大赛,已成为西昌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。“月亮女儿”一词来源于彝族传统古典叙事长诗《勒俄特依》,是彝族美学文化中一个重要表征。
盛夏七月,彝族同胞穿上节日盛装,载歌载舞,举办声势浩大的选美、服饰、赛马、摔跤、射箭比赛,并在夜晚点燃火把游行。“全城一片火海,这样的画面,似乎只在电影里能看到。”西昌因此被称为“全国唯一一个可以‘玩火’的城市”。西昌市委书记李俊介绍道,今年西昌火把节狂欢夜,就有52万多人手打火把,载歌载舞,场面非常壮观。
李俊表示,西昌是一个多民族聚集地,有汉、彝、回、藏等14个世居民族。“凉山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,州、市党委政府都明确提出一个目标,要建成中国乃至世界的彝族文化中心,我们一直向这个目标努力。”
大凉山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园,便是其中一个缩影。产业园以传统民俗文化为底蕴,吸引了彝族服饰、漆器、银饰等旅游文化产品近百商家入住。在这里,一批民间技艺人正在默默努力,传承古老的技艺,并注入新的活力。
贾巴子则演示剪花技巧,不到5分钟,一个彝族的羊角图案便剪出来了。贾兴鹏 摄
彝族服饰多姿多彩,风格独具,大多为纯手工制作,2014年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彝族图案纹饰均由古传承,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美好寓意,赋予了服饰更多内涵。贾巴子则是彝族服饰的代表性传承人,“彝族服饰有近400种,每天穿一种样式,一年都不会重样。”
“这条裙子便可卖3000多元,”贾巴子则指着一条彝族手工百褶裙告诉记者。现在,贾巴子则将目光投向了特色民族旅游产品开发,自己设计并生产的手提包、钱包等民族特色产品,早已销到了全国、甚至海外。
见到吉伍巫且时,这位63岁的彝族老人正在自己的“漆之光”漆器店忙碌。取名“漆之光”,是因为他有一个特殊的身份——国家非遗项目彝族漆器髹饰技艺代表性传承人。
在凉山,即使再贫困的彝族人家,也有一两件漆器餐具。有朋自远方来,彝族人必杀猪宰羊,用华丽的餐具呈给客人,这是生活的尊严。丰富的线条、神秘如图腾般的纹样,古老神秘的漆器,无疑是彝族最有文化的“活化石”之一。从木料的选择到纹样绘制,传统彝族漆器工序达40道,繁琐而奢侈。若依照最传统的做法,从采伐原木到验收、清洁,整个漆器的制作过程少则13个月、多则3年,然而一件漆器则至少可保存300年。
吉伍巫且的儿子、下一代传承人吉伍伍呷大胆创新,在保留原始古朴风格的同时,大胆借鉴和采纳了现代科技,开发出了茶具、旅游纪念品、现代室内装饰器具等系列新产品。他还积极利用网络等新技术,在淘宝、微信上开网店,采用“线上+线下”结合的模式,推广漆器产品、传播漆器文化。
白热且等5位西昌的彝族青年,看好彝族文化产品的广阔市场前景,利用“互联网+彝族文化”的新模式,成立了“彝俗人生”文化公司,在互联网上推广彝族服饰、乐器、银饰,彝区生态食品等。“改变了传统的推广和销售模式后,每天都有通过互联网找上门来的新客户。”白热且告诉记者。
在民俗文化产业、旅游、地方特色产业等带动下,西昌连续五届入选中国西部最具竞争力百强县,位列全省少数民族地区第一位、全国州盟首府城市第二位。
生态之城:邛海水 清又美
“快看,那是紫水鸡,小声点可别吓着它。”走在前面的邛海湿地公园讲解员突然兴奋地小声招呼我们,只见芦苇丛中一只漂亮的紫色水鸟,正沐浴在阳光里悠闲地整理着羽毛。紫水鸡被誉为“最美水鸟”,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鸟类红色名录。
一只紫水鸡正沐浴在阳光里整理着羽毛。(朱虹 摄)
水鸟是湿地的精灵,是指示湿地质量的重要标志。“鸟儿才是这里的主人,从2013年到现在已有近20种水鸟新种,对环境最为挑剔的紫水鸡、白琵鹭、彩鹮、中华秋沙鸭等珍惜水鸟选择邛海湿地繁衍栖息,是对西昌生态环境最好的赞许和证明。”邛海国家湿地公园保护中心副主任杨军如是说。
“邛海水、清又清,清是妹妹的眼睛;邛海水、清又清,这是西昌的眼睛。” 乘着竹筏,我们来到了邛海湿地景区“梦里水乡”,刚被鸟儿晃了神,又让歌声勾走了魂。舟行碧波上,人在画中游。一位身穿粉色花布衫的女渔夫正划着乌篷船,徜徉在邛海深处。
女渔夫叫方正芬,今年51岁,家住邛海边的团结村。从2011年8月开始,方正芬就在湿地划船唱渔歌,她总说,“回去了,邛海又慢慢回到小时候的样子。”
“我的父辈都是邛海渔民,七八岁就跟着父亲下海去耍,那时候邛海的水清澈见底,舀起来直接喝。”方正芬说,渔民们下海,不光是捕鱼,摘菱角、捞海菜、抠莲藕都是生机,“邛海是渔民的命根子。”
上世纪90年代末,凉山州颁布《邛海保护条例》,对邛海开始最严厉的保护。2009年起,邛海开始实施“退塘还湿、退田还湿、退房还湿”工程,西昌市通过对邛海周边五乡一镇的9000余户村民、3万余人实施生态搬迁,全面实现“人退湿地进”。
“曾经,我们担心回不到过去。”杨军说,“这些年西昌市委、市政府下决心、划生态红线,环保工作全面实施后,湖滨带生态系统逐步恢复,邛海水域及湿地面积从不足27平方公里恢复到34平方公里,湖水水质从Ⅲ类全面恢复至局部Ⅱ类。”
“以前,你很难看到有人来邛海边健身,现在每天早晚都有很多人散步,这里成了市民和游客休闲锻炼的好地方。我们的的确确看见保护邛海后,带给老百姓生活的变化。”方正芬说,“搬家,是值得的!”
每天早晚都有很多人来邛海漫步,这里成了市民和游客休闲锻炼的好地方。(朱虹 摄)
如今,邛海已成了西昌的一张新名片。这座春天栖息的城市,全年空气优良达360天,宜居环境持续提升,迎来了新客人。
在邛海国际老年社区,住着许多来西昌养老的客人。“过去五年,我们是在海南过冬,但我脆弱的膝盖难以抵抗雨后的潮湿。”来自成都83岁的张黎告诉记者。老伴陶正章在一边接着说,“成都的冬天阴冷潮湿,海南的雨季难以适应,昆明的社区又在旺季涨价。没想到,住到西昌后,她的身体逐渐恢复了。她养病、我养生,我们共同养老。”陶正章满意地说,“以后每年都来。这儿阳光充足、四季如春、山峻水美、民俗风情浓,是个养生的好地方。”
如今,在旅游业的带动刺激下,依托生态资源,西昌正大力发展康养产业,加快海门渔村、观海湾、西昌新区等康养产业示范基地建设,推进医疗、文化、体育等配套设施建设。以生态建设提升生活质量,真正让老百姓和普通游客体会到环境变化带的福利。
“要让‘西昌蓝’成为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颗明珠。”西昌市委书记李俊在采访中掷地有声。
“中国优秀旅游城市、国家级旅游度假区、中国最值得去的十座小城、中国最美的十大古城……”近年来,西昌的一项项殊荣接踵而来。勤劳、善良、纯朴的“月亮女儿”们,正在为加快建成现代化生态田园新西昌而努力奋斗!
关于西昌,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。那么,请背起行囊,坐上那趟开往大凉山的列车,走进这座英雄之城、航天之城、月亮之城、生态之城!
来源:http://sc.people.com.cn/n2/2016/1218/c345167-29477802.html
地址:成都市青羊区工业园区n36栋
电话:86-028-82868888
网址:http://www.hys.cn 博鱼·boyu体育云医疗:http://www.hysyyl.com 福能源:http://www.fnysw.com
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:(川)-非经营性-2021-0397 蜀ICP备06014542号-1
官方微信
CopyRight(C) 2011 - hys.cn 博鱼(中国·boyu)体育官方网站集团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.
本网站未发布麻醉药品、精神药品、医疗用毒性药品、放射性药品、戒毒药品和医疗机构制剂的产品信息 技术支持:创企科技
联系我们
邮箱:2641274375@qq.com
返回顶部